在工作搜寻过程中2007-2009年“甘肃省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研究”课题组对甘肃省高校大学毕业生求职和就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调查涉及的16所高校是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师大知行学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甘肃交通学校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 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 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 三年累计回收有效问卷份 其中2007年3757份 %;2008年3451份 %;2009年3807份 %问卷中用问题“您找工作时能接受的最低月工资是多少元?”来采集被调查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信息为了排除奇异值 只统计了月薪在300到元的观测值 有效样本数为9502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9%和51% 中共党员和非党员大学毕业生比例分别是31%和69% 家庭在城市和在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分别是41%和59% % 论文摘要:研究大学生期望工资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2007-2009年对甘肃省内16所高校大学毕业生求职和就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通过回归分析大学生期望工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由毕业时间、家庭人均收入、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学期间总花费构成的模型能有效解释期望工资水平 毕业时间对期望工资有显著影响 男大学生期望工资高于女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拥有的社会资本与期望工资同向变化 大学期间总花费对期望工资有正向影响变量党员、家庭所在地对期望工资没有显著影响 汤文菊、孔德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就业预期偏高 而预期偏高又以工资预期高为主吴克明、赖德胜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的角度分析 发现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是一种理性选择 并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其期望工资偏高 高于实际的市场均衡工资按照保留工资理论 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其预期的保留工资偏高 高于实际的市场均衡工资 吴克明、赖德胜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并非是不理性的行为 而是大学生对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学费高昂的条件下企图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张建武、崔惠斌对可能影响大学生期望工资的因素性别、生活费进行假设 实证研究发现户籍和性别对期望工资有显著影响 女大学生的期望工资比男大学生低 农村户籍毕业生的期望工资比城镇户籍毕业生低较低的月生活费用对期望 工资影响呈负相关 较低的月生活费导致较高的期望工资 国外对期望工资的研究主要针对失业人员的工作搜寻行为 直接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进行研究的较少我国对期望工资的实证研究可以按研究对象不同分为两个方面 针对失业者的再次就业和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 期望工资也称保留工资(reservationwage) 是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工资水平的一个预设的最低的“心理价位” 如果低于这一标准 毕业生就会拒绝接受这一工作期望工资实质是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 对工作的工资、职业声望、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之一 期望工资水平是毕业生预先设定标准中能够量化的 最重要的特征理解期望工资的决定机制就是从劳动力供给方即毕业生角度出发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从而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对大学生期望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丰富 发现网络资源和网络构成对再就业期望工资有显著影响职工受教育年数的增加会提高期望工资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再就业 党员身份和年龄对期望工资没有显著影响董志强、蒲勇健使用重庆市3000名失业人口入户调查数据 分析失业者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政策三类因素对失业人员期望工资的影响 失业男性比失业女性的期望工资高;%;家庭成员数量对期望工资影响是负向的;教育程度对期望工资影响大 初中学历比小学学历的期望工资高 高中学历比小学学历的期望工资高;% 家庭的支出对期望工资基本无影响;技能越高的失业者其期望工资也越高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能否转化为收益 关系着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人力投资能否获得回报 是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衔接的关键环节对大学生个人 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工作搜寻的结果根据工作搜寻理论 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劳动力市场中 只有当求职者的期望工资和企业的工资出价分布相等时均衡实现 大学生实现就业 (责任编辑:admin)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